“今年我将跨过九十岁

有幸与地图相伴七十年”

2023年4月28日

在郑州大学地图博物馆的开馆仪式上

郑州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

地图学家高俊院士饱含深情地说

短短两句话

却道出了先生与地图一辈子的深厚情缘

高俊院士2018年受聘郑州大学以来,便开始筹划建设国内首家高校地图博物馆。在开馆仪式上,一贯俭朴的高俊院士捐赠200万元,设立地图学空间认知学科发展基金,还捐赠了几十年来捜集积累的部分有关地图学的珍贵作品和书籍。


图绘山河 耄耋雄心

高俊院士1933年10月出生于北京,1956年毕业于(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测绘学院,并留校任教。曾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测绘学院院长,199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从事军事测绘教学和科研的60多年中,高俊院士尤其重视以新的科学思想和前沿技术更新传统测绘与地图学的理论、方法,他将虚拟现实和数字地图相结合,应用在战场地形环境仿真,获得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05年,他因长期在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学科建设上的突出贡献,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作为我国地图学与地理信息学科的奠基人和引领者,在高俊院士眼里,地图不止是一张纸,而是像蕴藏着无数财富的大宝库。央视《国家宝藏》节目这样描述他的贡献:“在百废待兴的新中国,他和一代地图学工作者,重绘祖国山河,用计算机数字技术让中国传统地图跻身国际前沿。年过半百,他再次赋予地图一张VR的眼睛,从此改变了军事指挥员的作战视野。”

2018年6月,已经85岁的高俊院士受聘郑州大学,担任智慧城市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在本该安享晚年的时光里,高俊院士躬身力行,忘我投入工作,悉心指导河南省超级计算中心、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的申报和建设。

2019年学校组建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高俊院士担任首任院长、测绘地理信息学科首席教授。短短几年时间,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已经建成集地球科学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为一体的研究型学院。

学院下设智慧城市研究院、时空大数据研究所、大气科学研究所(生态气象联合实验室)、地缘环境研究中心等学术研究机构和遥感科学与技术系、地理信息科学系等教学科研机构,形成完备和特色鲜明的地学人才培养体系,拥有地理信息科学、遥感科学与技术2个本科专业,测绘科学与技术、地理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资源环境(测绘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通过遥感地理信息技术研究水文气象的规律,积极为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科学决策依据;把文字形式的厚厚地方志等中原文化,通过简洁直观的地图形式呈现出来,也是我们的努力方向。”郑州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执行院长田智慧介绍。

“科学研究要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在高俊院士的指导下,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已探索形成以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一条河”、助力老家河南现代化建设一个“家”的特色学科方向。

矢志建馆 图藏世界

地图是人类认知空间的结果,也是进一步探索和认知空间的工具。“地图,描述地面的图画,简单而神奇!从古代的石刻地图到今天手机上的屏幕地图,凝聚了人类几千年的智慧和梦想。”这是地图博物馆前言里的一句话,这不仅是高俊院士对地图的情怀,也是所有地学人对地图的情结与憧憬。

步入位于郑州大学南校园的地图博物馆,秒入地图世界,身临“图”中,访古探今。博物馆有七个常规展厅和一个特色展厅,共收藏了800余册地图和地图学书籍。展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实体化与虚拟化相结合。在地图博物馆这个浓缩的时空中,地图作为现实世界的投影模型,千姿百态地呈现着现实世界。

参与地图博物馆建设的青年教师李昊林说:“高俊院士对地图学的多学科属性有非常深入的见解,也非常乐于和历史学、文学、艺术领域的专家共同探讨地图学的发展方向。”地图博物馆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综合性,比如7个展厅中专门有一个用来讲历史,有一个用来讲审美和文化,这种开阔的眼界给我们带来很多启发。“这种综合性的设计理念是非常有魄力的,也体现了高俊院士对于地图学认识的宽广眼界。”

为什么要建设地图博物馆?在高俊院士看来,“地图是多元文化的重要标志,在高校教育中,地图学是多学科交叉的桥梁和纽带。”高俊院士说。目前,国内外高校及有关机构已经建设了若干特色鲜明的大学博物馆,但还没有一个完整的地图博物馆。

“要做一点突破性、有教学启发意义的事情”。高俊院士于2018年11月便起草了《郑州大学建立地图博物馆方案(讨论稿)》。12月由高俊院士发起,首届地图与空间认知学术会议在郑州大学召开,高俊院士向学术界明确发出建设郑州大学地图博物馆的倡议,并分享了筹建地图博物馆的思考。国内外同行的认可为地图资源的收集和获取提供了帮助,推动了郑州大学地图博物馆在更高的起点上开始建设。

2019年3月,地图博物馆建设专班和团队成立,明确任务分工,有序推进,调研和建设方案编制工作同步展开。为了丰富馆藏展览资源,建设团队与各科研院所、测绘地理信息部门、各出版传媒机构、个人收藏家等进行合作。

选址、设计方案、长达一年半的广泛调研,专家论证、地图书籍及数字高清地图的收集采购、布展……在历时三年多的建设历程中,团队克服疫情的影响,紧锣密鼓,分秒必争。

参加地图博物馆设计建设的李宏伟老师回顾建设历程感慨道:“酸甜苦辣咸,五味杂陈,从激情四射到精神耗尽几乎放弃,到坚持到底就是胜利,才终有今日地图博物馆之首秀。”

“从郑州大学的学科基础和发展需求来看,建地图博物馆都是很有意义的。”高俊院士说,郑州大学学科门类齐全,地图博物馆可以充分发挥传统优势人文学科的基础优势,结合地理信息、计算机科学等新兴技术搭建起多学科交叉的桥梁,在培植新的学科增长点和形成办学特色上作出贡献,助力学校一流大学建设。

从地球表层、海洋,到外层空间乃至网络空间,随着技术的进步,地图表达的对象范畴日益扩展;从多媒体电子地图到互联网地图,到虚拟地理环境乃至赛博空间(赛博地图),地图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在人类认识宇宙的过程中,地图将展现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地图博物馆将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博物馆开馆只是起点,建设一流博物馆路还很漫长。”高俊院士呼吁大家,“宇宙无垠,尽在咫尺之间。让我们都来关心地图、使用地图吧。”

冰心玉壶 大师情怀

“耐心细致。”这是郑州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教师武丽丽对高俊院士的初印象。在读本科时,她经常能在校园里看到高俊院士。有一次,她鼓足勇气上去跟高俊院士打了个招呼,本想着院士能够回应就很开心了。没想到高俊院士停下来,和蔼地问:你是哪一届的?导师是谁?现在做什么方向?有没有什么困难?你对我们的专业发展有什么看法?这一连串的“发问”,让武丽丽感到很意外,没想到院士如此地耐心细致。

高俊院士的博士研究生任桂磊谈到,“先生的书房收藏了大量地理学、测绘学、历史学等各个领域的图书,他会在满满当当的书架中找几本书,让我回去好好研读。书的封面一般会有一些比较关键内容的标题和页码,书内也会有夹带一张张的书签,他的这种读书方法,我也效仿了多年,受益颇多。”

由于教学需要和个人爱好,高俊院士多年来收藏了不少地图和地图书籍,他都捐赠给了博物馆。在这800余册地图藏品和书籍中,有些已是绝版或孤本,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物价值。高俊院士还将这些年学校发给他个人的200万元补贴全部捐出,作为地图学空间认知学科的发展基金。

“捐赠的书也不多,捐赠的钱也非常有限,表示一下心意。对于我们当老师的来说,这也算尽我们的努力了,希望能发挥更多的作用。”先生言语质朴,但深情满满。

“高俊院士生活朴素,多年来他秋冬时穿的毛衣,从来没有变过,左袖上还有一个补丁,而为了地图博物馆建设,高俊院士却愿意将多年收集的地图和工资补贴都捐赠出来,令人敬仰。”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党总支书记郑研表示。

“图到用时方恨少,重绘河山待后生。”高俊院士在《测绘学报》创刊60周年的纪念文章中如此写道。作为师者,他十分心系地图学人才的培养。“我们面临着全球化、中国式现代化的任务,需要一定数量的地图学人才。”高俊院士说。

“地图学是‘冷门’,需要长期埋头研究,不计名利、不计待遇地付出。我已经90岁了,必须有年轻人接续地图学的研究工作。”

“我们一定要把对地图特别感兴趣、决心在这个领域做出一些成绩的学生吸引过来,把他们培养成中国地图事业的骨干。”他坚定地说。

一流大学要有一流的大师来引领。“高俊院士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让我们特别感动和敬仰,也为我们树立了标杆和榜样。” 校党委书记别荣海在开馆仪式上表示。

在高俊院士不计名利、无私奉献、

心怀家国的高尚情怀引领下

必将涌现更多的

国家地图事业的骨干人才

为我国地图学科和地图事业的发展

贡献力量!